随着年龄增长,许多人会逐渐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,但由于这种变化通常较为缓慢,往往难以被及时察觉。 研究表明,许多人在出现听力问题后的5-15年才会寻求专业帮助,尤其在老年群体中,受限于大众对于听损的心理抗拒和对助听器的偏见,这种情况更加常见。事实上,早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听力损失进一步加重,还可以帮助他(她)保持听力及心理健康,提升日常生活的沟通质量,避免认知能力、避险能力下降的同时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。听力下降常见迹象:
(1)总是需要他人重复
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您发现对方经常让您重复刚刚说的话,或者询问别人刚说了什么,大点儿声,这通常是听力下降的早期信号。
(2)听不见来自身后的声音
有些人在听力下降时,会依靠唇读来补充听力,面对面交谈可能还算顺畅,但当您在背后、侧后方说话,对方没有反应,此时就需要注意了。
(3)电视声音调的很响
对方看电视的声音是否格外大?总要求您调高音量?听不见门铃声,打电话也总是接不着?这都是听力下降的典型症状之一。
(4)觉得别人说话"含糊不清"
听力下降的人可能无法听到某些频率的声音,因此会觉得别人说话含糊,声音模糊不清。由于高频听力更容易受损,所以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女性和儿童的声音难以辨认。
(5)人一多就听不清对话
在餐厅、火车站等嘈杂环境中,难以听清对话,错过关键信息,造成不必要的误解。而且,听力问题会让大脑疲于处理声音信号,导致精力消耗更多,听着更累。
(6)接打电话变得困难
电话声音传输的频率范围有限,尤其对高频声音的传输较弱,而高频声音正是许多听损人士难以辨识的部分,因此很难听清对方说话内容。
如果您发现身边亲朋好友出现上述听力下降的症状,例如经常要求他人重复说话、调高电视音量或接打电话困难,建议尽快陪同他们前往医院进行听力检测,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,并由专业验配师判断合适的助听方式。当他(她)出现的听力损失尽早干预,有效避免听力损失进一步加重,帮助他们保持听力及心理健康。
上一篇: 给听障者亲友的建议
下一篇: 预防“听力杀手” 预防大于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