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慢慢老了,有时候就觉得眼睛也花了、耳朵也背了。
许多老年人觉得,年纪大了听力下降是正常现象,结果一去医院,离耳聋也不远了。 那么,年龄增长后出现的听力下降,到底要不要去看医生?什么时候去看最好? 听力下降背后不只是“老”
随着人体衰老,听力逐渐衰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男性通常从 45 岁开始出现听力衰退,女性则更晚一些。这种听力衰退往往呈渐近性的听力下降,通常每年平均减退 1.5 分贝是正常现象。 那么,什么样的听力下降是非正常现象呢? 很简单,那些与自然衰老无关的听力下降,都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。 疾病因素 常见的可能损害听力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病、哮喘、脑动脉硬化、贫血、肺气肿、病毒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等,当然也包括直接的耳道、听力损伤,比如暴露于过高噪声后引起的听力损伤,或是外耳道感染等。部分老年人有外出采耳的习惯,如果店家卫生不达标,引起外耳道感染的风险较高。
药物因素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,服药种类较多且需要长期用药,很多时候绕不开耳毒性药物,如利多卡因、奎尼丁、利尿酸、速尿等,这些药品是老年患者常会用的。其他可能损害听力的常见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链霉素、新霉素、卡那霉素、丁胺卡那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妥布霉素等,以及氯霉素、多黏菌素、乳糖酸红霉素等。
给你的听力减退评个级
听力下降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问题。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,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明显增加。同时,听觉功能的损失会使老年人接收外界的信息和受到的刺激减少,时间长了会出现社交障碍,促发孤独感及挫折感,甚至引起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。 有明确的统计证明,听力下降的老年人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老人,且发生率与听力障碍程度呈正相关。 亦有研究者认为,听力障碍与早期认知减退及阿尔兹海默病有关。 老年人可依据下面这张表,给听力损失评个级,看看自己究竟到了哪一步。 

就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,听力损失也是越早干预、越早治疗,就能越好的保留残存听力;部分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治愈后,损失的听力还能恢复。 该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听力损失了呢? 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表格,也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自测。 自测方法 选择安静的室内,一人站在老年人身后 1 米距离,在不让老年人看到说话者的情况下,大声和老年人对话,提问简短的句子。每个句子 3—6 个字为宜,如“您叫什么名字?”“您吃过了没有?”“今天会下雨吗?”每个句子朗读 2 遍,让老年人听到后重复话语内容。
1. 能听到并重复所有内容,则说明其听力正常。 2. 能听到并重复问句达到75%,则其听力损失 <45 分贝,平日要注意保护听力,基本上无大碍。 3. 能听到并重复问句达到50%,可推测听力损失 <70 分贝,有条件的情况下,老年人可以配戴功率达 75 分贝的助听器。 4. 需要家人在其耳侧大声说话才能听到并重复问句达到 50%,证明听力损失比较严重,在轻中度水平听力损失 70—85分贝,此时需要选择功率达 85 分贝的助听器。 5. 如果需要用在老年人耳侧大声吼叫的方式问话,才能让老年人听到,且要重复多次才能听懂的,证明老年人听力障碍已经非常严重了,听力损失在 70—100 分贝,需要选择功率大于100 分贝的助听器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