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而且这种累可能被你忽略了
当听力正常时,声音信号清晰、完整地传给它,它只需要轻松地“翻译”成我们能理解的意思就行了。这个过程几乎是自动的,不费什么力气。
但是,当听力开始下降,尤其是高频听力下降,或者身处嘈杂环境时,传达到大脑的,就是一个充满杂音、残缺不全的模糊信号。
这时候,大脑不得不:
-
全力聚焦:像调收音机一样,努力调高注意力试图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语音信号。
-
连蒙带猜:动用大脑的记忆库和逻辑中心,去填补那些缺失的音节和词语。
-
持续加班:在整个交流过程中,大脑必须保持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,无法放松。
你看,原本轻松的工作,变成了一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、调动额外认知资源的艰苦战斗。你说,大脑它能不累吗?
这种耗费了过多精力而导致的持续脑力消耗,在学术上与听觉认知负荷过高的概念密切相关。
认知负荷过高的几个信号
这种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感觉,它常常伴随着一些具体的生理信号:
-
结束后异常疲惫:在嘈杂环境社交或开会后,感到精疲力竭,只想一个人静静。
-
容易烦躁、头痛:因为需要持续集中精力,精神长期紧张,容易引发头痛或情绪烦躁。
-
回避复杂社交:开始下意识地拒绝聚餐、家庭聚会等活动,不是因为不爱热闹,而是因为听得太累了。
-
记忆力好像变差了:感觉记不住事、反应变慢也就不足为奇了。长期过重的听觉认知负荷,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增加认知衰退风险的因素之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