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李,听说你也买了个助听器,怎么没见你带过啊?”
“唉!别提了,在家里不戴那玩意儿我也能听到,出了门,戴了跟不戴没啥区别,还是听不清!”
“我怎么听老王说他的助听器戴着可好了。这两天我正想让我闺女陪着我去买一个试试呢!”
“我也是听他说戴着好才让儿子陪着去买了一个,没想到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,白花钱了。”
“助听器真的起不到任何作用吗?”
“十来年了一直这样,现在还能听到,等聋了再说吧。”
……
这样对话是不是曾经听到过?
同样是戴助听器为什么有的人就像是“重获新耳”,而有的人却完全感受不到助听器带来的改变?其实这背后,藏着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。
01 急着“见效”?大脑需要“适应期”
不少人刚戴上助听器就盼着“立竿见影”,一旦没达到预期就没了耐心。一边埋怨子女不该去买助听器,一边心疼花出去的钱打了水漂。
可你知道吗?大脑处理声音的“习惯”可能比你想象中更顽固。尤其听力下降后没有及时干预的人群,这种情况尤其多。
打个比方:如果长期在很暗的房间呆着,突然开灯时眼睛会觉得光线太强而眯着眼睛看物。同理,耳朵长期处于“模糊听力”状态,大脑早就习惯了“猜着听”“凑合听”或者“不参与听”,突然有一天,清晰响亮的声音涌进来,大脑反而会“懵圈”。
02 藏在细节里的“效果杀手”
“明明听得好好的,怎么突然不灵了?”
有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助听器本身,而是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上。
比如耳垢堵住了出声孔,就像用手捂住了喇叭,声音自然变得又小又闷;气候干燥时,衣服上的静电,可能会让声音断断续续;温暖潮湿的季节和雨水较多的时候,也会影响助听器的“工作状态”。
日常的细心呵护和定期的清洁保养不容忽视。耳朵的状态会随着时间和身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,就像眼镜戴久了度数可能会加深,同理助听器也需要定期“复查调试”。去年的合适的参数,今年有可能跟不上耳朵的“需求”了。
03 别让不合适偷走你的信心
配助听器,不是“一刀切”,它得“量耳定制”,就像衣服,量体裁衣的和均码通穿的服装肯定是有差别的。
有的人看见朋友戴着某款助听器效果好就跟风买同款,结果戴上后听得问题没解决不说,弄得耳朵里像塞个喇叭吵的头疼。
配助听器需要按照自己的听力损失进行科学调试合理补偿才行。就像配眼镜同样是三百度,有的是近视,有的是散光,就算镜框相同,镜片也得按需定制才能满足需求。耳朵也是如此,有人对高频声音(鸟叫声,小孩子尖叫声)不敏感,有人听不清低频声音(如敲门声,男性的声音),这个时候就需要分别调试。
果随便买一个通用款,或者照搬别人的参数,就像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,要么挤得难受,要么走起来晃悠。只有根据自己的听力特点和自身所需的调配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“声音节奏”。
如果你现在正在为助听器效果发愁,不妨先想想:它是根据自己的听力特点调的吗?您是否给了大脑足够的适应时间?日常的保养做到为了吗?……千万别因为一时的“不合适”就放弃,那些戴助听器听得好的人,可能也经历过“觉得吵”、“听不清”的阶段。耐心点,多和专业人员沟通,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|“声音节奏”,你会发现听清世界的感觉,真的很美好。毕竟,我们戴助听器不是为了和别人比效果,而是为了让自己能轻松的听见生活里的点点滴滴,家人的叮嘱,亲友的欢笑,街头的热闹……这些声音,都值得被好好听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