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听不清,但我不敢戴助听器。”
这句话来自一位25岁的程序员小张。他在一次熬夜加班后,发现自己对高频声音变得迟钝,医生建议他佩戴助听器,但他拒绝了。
“我才20多岁,戴上助听器,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是个'残疾人'?可能还会影响我的工作。”
小张不是个例。但据统计,在中国助听器佩戴率不足5%,而除了对听力问题认知不足的老年人,年轻人也是其中的“沉默群体”。
他们明明听不清,却宁愿假装无事发生,也不愿戴上助听器。
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?
01 “戴上助听器,就等于承认自己'不正常'”
在很多人眼里,助听器是”老人”或”残障人士”的专属标签。年轻人戴上它,似乎就向社会宣告:”我有缺陷。”
27岁的设计师小林说:“同事聊天时,我经常听不清他们在笑什么,只能跟着尬笑。但让我戴助听器?那还不如直接告诉大家'我耳朵坏了'。”
这种“病耻感”让许多年轻人宁愿忍受沟通障碍,也不愿被贴上“听力障碍者”的标签。
但事实上,助听器和眼镜一样,只是一种辅助工具。近视的人不会拒绝戴眼镜,为什么听力下降的人要拒绝助听器呢?
02 “助听器又大又丑,戴上像'老年人'”
很多人对助听器的印象还停留在“笨重的耳背式设备”甚至“盒式助听器”上,担心戴上后会显得突兀。
但如今的助听器早已进化:定制式(如耳内式 CIC ),藏在耳道内,肉眼几乎看不见。
受话器外置式助听器(RIC),甚至能当耳机用。
乐手阿杰最初也抗拒助听器,直到试戴了一款支持蓝牙的型号,他才发现:“这玩意比耳机还酷,不仅能听清人说话,还能直接连手机听音乐!”
技术早已进步,只是偏见还在原地。
03 “戴上助听器,会不会越戴越聋?”
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。
真相是:
靠谱、专业的助听器不会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。相反,长期听不清反而会让大脑“遗忘”如何解析声音,加重听力退化。
就像近视不戴眼镜,视力会越来越差一样,长期放任听力损失,反而可能加速衰退。
04 “我还年轻,没必要这么早戴吧?”
很多人觉得,听力问题是“老了才需要担心的事”。
现实是:
长期戴耳机、熬夜、压力大,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听力下降。
突发性耳聋在20—40岁人群中并不罕见。
28岁的自媒体人小美,在一次熬夜写稿后,右耳突然听不清了。医生诊断为突发性耳聋,经干预无效后,医生建议她佩戴助听器,但她拖了很久才行动。
“现在想想,如果早点戴,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。”
听力损失不会因“年轻”就放过你,干预越早,效果越好。
05 “助听器太贵了,买不起”
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。
高端助听器价格可达2万﹣5万元。
很多人觉得:“我只是中度听损,花这么多钱值得吗?”
听力是无价的。
助听器属于耐用类产品,一台助听器通常可以使用5—8年,可以更多将其视为对健康的长远投资。目前国补的产品中也覆盖了助听器,如果你还在犹豫,借此机会再多了解一番。除了高端系列,各个品牌也有基础系列,结合预算与需求来选择更佳。
我们不会嘲笑戴眼镜的人,不会指责拄拐杖的人,那为什么要对助听器抱有偏见呢?
听力损失不是“残疾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的健康问题。
就像近视戴眼镜、腿伤用拐杖一样,助听器只是一种帮助你更好生活的工具。
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因为“听不清”而困扰,不妨先做做这些事:
(1)做一次专业听力测试(很多听力中心提供免费筛查)。
(2)试戴现代助听器,感受科技如何改变生活。
(3)打破偏见,听力健康,和视力、牙齿一样值得关注。
这个世界的声音很美,别让自己错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