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发现有些人配了合适的助听器,但在后续使用中仍会遇到各种“拦路虎”,导致设备被闲置。我们今天就来“打老虎”,找出真正问题所在,帮大家用顺、用好助听器。
01 “戴几天就不想戴”了
难坚持佩戴的背后原因是:“适应门槛”和“心理负担”
刚开始戴很开心,但没坚持几天就说“麻烦”、“老忘记”、“不舒服”……偶尔戴,或者直接放回盒子里再也不用。
常见原因:
(1)适应期不适感被放大
助听器让原来听不见的环境音被听见(如:冰箱声、水滴声等),再加上佩戴所产生的耳道异物感,用户会感觉“又吵又闷”,不如不戴。
应对方法:
由安静变“吵”,其实是助听器有用的表现,但是,再好用的“妙方”,也不是神仙变法,立即恢复如初。助听器佩戴应循序渐进,度过适应期才能更好发挥其真正作用。
(2)心理上的“标签感”
有些人觉得“戴助听器=老了、没用了”,担心出门被人议论,尤其在熟人面前,怕被调侃“连话都听不清”,产生自卑心理;
应对方法:
持续耐心地告诉他们“助听器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,就像老花镜一样平常,张伯、李阿姨、郑叔叔……都戴着呢,包括以后我也会戴……”还可以让身边一样戴助听器的同龄人帮忙开导。
(3)缺乏正向反馈
初期使用时,若没及时感受到“听得更清楚”的好处(比如和家人聊天不用反复追问),反而频繁遇到“啸叫”、“听不清”等问题,容易失去耐心。
应对方法:
家人多陪伴,帮着“闯关”。可以多鼓励,多夸奖,多关注。一旦发现长辈不会用,用不好,及时帮忙解决问题,无法解决的可以求助验配师。
02 “以为能听清所有,结果还是不行”
效果未达预期:多是“认知偏差”和“调试不足”
很多人认为“戴了助听器能听清一切”,但现实绝非如此。戴了助听器在嘈杂环境(如菜市场)仍然可能听不清,或“漏听”,于是就觉得“助听器没效果,白买了”。
常见原因:
(1)对助听器效果期待过高
助听器的作用是“放大声音、弥补听力损失”,无法完全替代健康耳朵,尤其对于长期听力损失的长辈,大脑对声音的识别需要时间适应;
应对方法:
和长辈坦诚沟通,给足患者情绪价值,告诉他们“助听器需要和大脑配合,就像学开车一样,得慢慢练才能熟练”,比如“刚开始在菜市场听不清很正常,咱们多戴几次、让验配师调一调,会越来越好用”。
(2)未精准匹配需求
不同听力损失类型、不同场景,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。若助听器只做了“基础调试”,没针对长辈的具体需求优化,效果自然打折扣;
应对方法:
带长辈到验配中心,详细告知验配师“长辈常去的场景”(比如“每天去公园下棋,人多但不吵”、“每去超市买菜,环境嘈杂”),让验配师针对场景优化参数。
(3)忽略“听觉康复”的重要性
长期没听清声音,大脑对语言的“识别能力”会下降,即便助听器放大了声音,大脑也需要时间重新“学习”如何分辨语言,这个过程若没针对性训练,效果会受影响。
应对方法:
在家可做简单的“听觉康复练习”,如读简单的短句(“今天吃饺子”),让长辈复述,然后慢慢加长句子,并从“安静环境”到“开着电视轻微噪音”……逐步提升大脑对语言识别度。
03 “机器总没声、有杂音”
养护不当,堵塞、受潮是主因
使用助听器时,经常遇到“没声音”、“啸叫频繁”等问题,送修后发现多是“出声孔被耳屎堵了”、“内部受潮生锈”,长辈觉得“这机器太娇贵,天天保养太麻烦”。
常见原因:
(1)耶聍(耳屎)堵塞
老年人耳道分泌物可能更黏稠,加上佩戴助听器时,耳道内温度升高,盯貯容易软化并黏附在出声孔、耳塞上,若长期不清洁就会堵塞传声通道,导致“无声”或“音质变差”等。
应对方法:
做好每日清洁,不能偷懒。
(2)潮气侵入,加速零件老化
老年人可能因耳道出油多、出汗多,或佩戴时经常处于潮湿环境,导致潮气渗入助听器内部。而潮气会导致电路板生锈、麦克风故障,出现“杂音”、“按键失灵”等故障问题。
应对方法:
每日做好防潮养护,并定期到验配中心做深度保养。
(3)存放不当,加剧损耗
不少长辈取下助听器后,随手放在床头柜、餐桌等地方,不仅容易落灰,还可能被碰掉、压坏;若长期放在潮湿环境(比如卫生间、厨房),即便不佩戴,潮气也会缓慢侵入机器。
应对方法:
不用时放入随身盒,并远离潮湿、高温区域,也不要放在容易被碰到的地方;长期不使用时,需取出电池,放入干燥盒中,每月检查一次干燥剂是否失效(变色即更换)。
温馨提示:
使用助听器的过程,就像“学一项新技能”,会遇到适应期的不适、效果上的落差、养护上的麻烦。这时,家人的耐心很重要——
不要因为长辈“忘记清洁”而指责,帮他们把清洁套装放在显眼位置更有效果;
不要因为“机器出故障”而抱怨,陪他们一起找原因、学养护,让适应过程更温暖和谐。
